-
长安杯微电影节学员探秘西咸新区:空港商务中心与沣东农业园采风纪实
作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融合的重要举措,新丝路长安杯微电影节特训营近期组织学员赴西咸新区开展采风活动,以影像创作助力招商引资。在导师团队带领下,学员们深入空港新城商务中心、沣东新城现代都市农业博览园、秦汉新城张裕瑞那城堡酒庄及泾河新城崇文塔等标志性景区,通过实地拍摄挖掘地域文化资源,为影视创作积累鲜活素材。 一、空港新城商务中心:现代都市的产业脉搏 空港新城商务中心作为西咸新区核心商务区,以其国际化建筑风格与高端产业布局成为采风首站。学员们聚焦玻璃幕墙与几何结构的交错光影,记录商务洽谈、会展活动等动态场景。导师指出,此处融合了交通枢纽与商业功能的规划理念,为影视题材提供了“城市未来感”的视觉样本。 二、沣东新城农业博览园:科技与农耕的共生图景 在现代都市农业博览园内,智能温室、无土栽培等农业科技设施引发学员创作热情。通过镜头语言,学员们捕捉了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技术的碰撞,例如无人机喷洒作业与手工育苗的对比画面。园区负责人介绍,该项目的生态循环模式已成为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适合作为纪实类微电影的选题方向。 三、秦汉新城张裕瑞那城堡酒庄:欧式风情中的文化对话 酒庄的意大利托斯卡纳风格建筑群与地下酒窖成为学员们重点拍摄对象。导师团队指导学员利用自然光线呈现橡木桶与葡萄园的质感,并建议通过微剧情展现葡萄酒酿造工艺背后的中西文化交融。部分学员尝试以“一镜到底”手法拍摄长廊纵深,突出场景的叙事潜力。 四、泾河新城崇文塔:历史地标的当代诠释 作为明代砖塔建筑的代表,崇文塔的斗拱结构与浮雕纹样被多组镜头细致刻画。采风团队结合无人机航拍,全景呈现塔身与泾河景观带的呼应关系。有学员提出以“古今穿越”创意重构塔影下的市井生活,导师认为此类尝试可深化文化遗产的现代表达。 此次采风活动通过多元场景的实地演练,不仅提升了学员的镜头调度与选题策划能力,更凸显了西咸新区“文旅+产业”的发展路径。未来,微电影节将持续挖掘区域资源,推动影视创作与城市品牌建设的双向赋能。
2025-08-07
-
榆林能源园区推进煤炭质量追溯体系建设 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招商
为提升煤炭行业质量管理水平,榆林市能源产业园区通过建立全流程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强化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招商引资。2023年,当地相关部门组织煤炭生产企业开展信息化平台专项培训,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数据互联互通,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政策背景与行业需求驱动追溯体系建设 近年来,国家层面多次出台文件强调能源行业质量安全追溯的重要性。煤炭作为基础性能源,其生产、流通环节的质量管控直接影响下游产业运行效率。榆林市作为重要产煤区,率先响应政策要求,结合本地企业实际需求,开发了覆盖进货、生产、销售、质检全链条的信息化追溯平台。该平台通过标准化数据录入,可实现质量问题的快速定位与责任溯源,有效降低企业合规风险。 二、分层培训机制提升企业实操能力 2023年,榆林市质监部门采取“市级统筹+区级落地”的培训模式,分阶段推进平台应用。在市级层面完成系统架构和基础功能培训后,区级部门针对8家重点企业开展实操强化培训。培训内容聚焦五大核心模块:厂家信息需关联采矿许可与环保资质;原材料信息需标注来源矿区与检测报告编号;产品信息需同步热值、硫分等关键指标;质检信息需上传实验室检测原始数据;销售信息需对接电子磅单与物流轨迹。通过模拟企业账号的全流程演示,参训人员掌握了数据校验、异常预警等高级功能。 三、问题导向优化平台服务效能 针对企业反馈的共性问题,技术团队现场优化了三项功能:一是简化批量导入模板的必填字段,减少30%的人工录入量;二是增加移动端拍照识别化验单功能,解决纸质单据数字化难题;三是开发数据纠错提醒机制,避免因单位换算错误导致系统拒收。此外,建立跨部门答疑群组,确保企业提交的技术问题在2个工作日内得到响应。 四、追溯体系助推产业协同发展 该平台的推广应用产生了多重效益。从监管角度看,实时监测的煤炭质量数据为制定行业标准提供了依据;从企业角度看,规范化的信息管理降低了上下游协作成本,某企业通过追溯系统快速定位了一批热值不达标的原料,避免了200万元的经济损失;从招商引资角度看,透明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增强了投资者信心,2023年园区新增3家配套服务企业签约入驻。 五、未来规划与长效运行机制 下一步,榆林市计划将追溯平台与税务、环保等系统对接,实现“一码通查”。同时建立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对数据录入及时率超过95%的主体给予政策倾斜。通过持续迭代技术功能、扩大培训覆盖面,预计2024年底前实现园区煤炭企业100%全流程数据贯通,打造国家级能源质量数字化标杆。
2025-08-07
-
西安高新区多措并举破解科技企业融资难题 金融创新助力科创生态建设
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西安高新区通过深化科技金融改革,积极探索风险补偿机制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新模式,联合多家金融机构推出专项信贷产品,有效拓宽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优化了区域招商引资环境,更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一、政银协同创新信贷模式 为破解轻资产科技企业融资困境,西安高新区与齐商银行、中国银行等五家金融机构建立战略合作,针对性开发差异化金融产品:"齐动力科技贷"侧重初创期企业信用支持,"中银科技贷"强化知识产权评估体系,"长安信用贷"建立"技术流+现金流"双维风控模型。这种分类施策模式已帮助十余家企业获得超3000万元融资,其中某生物医药企业凭借23项专利质押获批800万元贷款,实现研发投入翻倍。 二、风险共担机制全面升级 由科技主管部门牵头,联合财政部门和金融监管机构构建三层保障体系:设立5000万元风险补偿资金池,对合作银行不良贷款给予最高40%补偿;建立科技企业"白名单"动态管理机制;开发线上融资对接平台实现银企智能匹配。2024年举办的科技信贷推介活动中,30余家企业现场达成授信意向,促成实际放款较去年同期增长75%。 三、基金矩阵赋能全周期发展 在债权融资基础上,西安高新区同步完善股权融资支撑体系。新设立的六支引导基金覆盖创新全链条:陕西科技创业孵化种子基金专注实验室成果转化,单笔投资可达200万元;军民融合基金重点支持航空航天等领域技术产业化;西咸科技统筹投资基金采用"跟投+让利"机制吸引社会资本。目前基金群总规模已突破15亿元,预计可带动社会投资超50亿元。 四、服务生态持续优化提升 通过建立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整合评估机构、律所等专业力量,提供"融资规划-质押登记-贴息申报"全流程服务。2024年新增知识产权评估绿色通道,将专利价值评估周期压缩至5个工作日。同步开展"融智学堂"系列活动,已培训企业高管300余人次,助力企业提升融资能力。 这一系列创新实践表明,西安高新区正通过制度突破与产品迭代,构建起"信贷支持-风险缓释-基金接力-服务护航"的科技金融生态圈,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最新数据显示,区内科技型企业融资成功率同比提升2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保持两位数增长。
2025-08-07
-
铜川新材料产业园赴津推介电线电缆产业集群 搭建西北产能合作新平台
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背景下,铜川新材料产业园区近日在天津成功举办电线电缆产业专题推介会,通过精准招商引资推动"津铜合作"迈入新阶段。此次会议吸引长三角、京津冀地区近百家企业参与,重点展示铜川打造西北最大电线电缆产业基地的规划优势,为区域产能转移提供战略对接平台。 一、区位战略赋能产业转移 铜川市地处关中平原与陕北能源走廊交汇处,距西安核心城区仅60公里,包茂、延西高速构成"十字型"交通骨架。在疏解非首都功能政策推动下,园区依托铜川作为关中平原城市群副中心定位,规划建设10平方公里的专业产业园,已建成标准化厂房35万平方米。京昆高铁西延段开通后,铜川至天津物流时效将压缩至6小时,为材料运输提供硬支撑。 二、全产业链配套构建竞争优势 园区按照"检测研发+智能制造+市场服务"三位一体布局,建成西北首家国家级电线电缆质检中心,引进西安交大材料学院技术转化平台。相比东部地区,铜川工业用地价格低40%,工业用电成本下降25%,并配套设立20亿元产业发展基金。目前天马电缆等入驻企业已形成从铜杆拉丝到特种线缆的完整生产链,年产能突破50万公里。 三、政策叠加释放投资引力 铜川市出台《支持电线电缆产业发展十条措施》,对固定资产投资超亿元项目给予15%奖补,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实施所得税"三免三减半"。园区创新"标准地+承诺制"审批模式,实现"拿地即开工"。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项目可叠加享受西部大开发与革命老区振兴双重政策红利。 四、市场前景驱动产能布局 随着"十四五"期间西北地区风电、光伏装机容量预计新增80GW,特高压电网建设投资超3000亿元,电线电缆需求将保持年均12%增速。铜川产业园重点发展新能源用电缆、轨道交通电缆等细分领域,已与多家能源央企建立战略采购关系。 五、政企协同深化区域合作 天津市建材业协会将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组织会员企业赴铜川实地考察。园区首批签约的远东、富通等企业计划投资建设智能线缆生产基地。铜川市同步启动人才安居工程,建设2000套专家公寓保障技术团队安居需求。 此次推介会标志着铜川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构建"区位+成本+技术+政策"的四维优势体系,铜川正加速形成电线电缆产业集群效应,为西北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08-07
-
定兴县领导调研金台经开区重点企业 强调以精准服务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在深入推进招商引资工作、优化区域营商环境的背景下,定兴县主要领导近日带队赴金台经济开发区开展专题调研,走访多家重点企业并召开现场座谈会,强调要以“双创双服”活动为抓手,强化政企联动,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聚焦企业需求开展实地调研 调研组先后考察了食品科技、生物技术、晶体材料、金融设备等领域的代表性企业,深入生产车间和项目施工现场,详细了解企业技术研发、产能布局及市场拓展情况。针对企业提出的物流配套、人才引进等共性问题,要求相关部门建立清单化跟踪机制,确保问题闭环解决。 二、强化政策供给优化营商环境 座谈会上明确三点要求:一是加快推行审批事项“领办代办”制度,压缩办理时限;二是建立常态化政企沟通平台,按月收集企业诉求;三是经开区需在年内出台专项人才政策,重点解决高层次人才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等关键问题。 三、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 调研中特别关注企业间技术合作与资源共享,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创新联盟。以生物医药和智能制造领域为试点,支持企业联合申报技术攻关项目,并对接高校科研资源转化成果。 四、完善开发区综合服务功能 针对企业反映的园区配套不足问题,明确经开区要统筹规划生活服务设施建设,年内启动专家公寓、商业综合体等项目。同时要求加强安全生产督导,组建专业化巡检队伍,为重点项目保驾护航。 此次调研通过现场办公形式,协调解决了企业提出的12项具体诉求。下一步,定兴县将建立督查回访机制,确保各项惠企措施落实到位,持续提升金台经开区产业集聚能力。
2025-08-07
-
西安高新区“一带一路”投资合作逆势增长 制造业与数字经济成新亮点
2017年一季度,我国对外投资合作在结构调整中显现新动能,尤其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招商引资成果显著。尽管非金融类直接投资总额同比有所下降,但重点领域的产业布局和区域合作持续深化,实体经济和新兴产业成为推动对外投资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一、“一带一路”沿线投资占比显著提升 当季,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43个国家新增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29.5亿美元,占对外投资总额比例较去年同期上升5.4个百分点。其中,东南亚和东欧地区成为重点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占比超六成。在61个沿线国家新签的952份工程合同中,能源、交通等民生领域项目占比过半,带动国内设备材料出口额同比增长近两成。 二、行业结构优化凸显实体经济导向 制造业、商务服务业及信息技术领域成为对外投资的主要流向,三者合计占比超六成。以陕西省为例,当地企业在哈萨克斯坦投资的汽车制造园项目,带动上下游产业链集群出海;长三角地区企业对东盟数字经济园区投资额同比翻番,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合作项目加速落地。 三、大项目驱动对外承包工程逆势增长 尽管整体营业额小幅下降,但单月数据回升明显。3月份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22.2%,其中单体超5亿美元的项目达21个,主要集中在电力工程和港口建设领域。中欧班列沿线仓储物流枢纽项目贡献了约三成新增合同额,有效拉动了国内工程机械、建材等产业出口。 四、劳务合作规模稳步扩大 一季度末在外劳务人员规模达91.4万人,较上年同期净增1.2万人。建筑、医疗等专业技能人员占比提升至65%,反映出对外合作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的趋势。 当前,我国对外投资正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化实施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注入持续动力。下一步,重点省份将结合产业优势,在绿色能源、智能装备等领域打造更多示范性合作项目。
2025-08-07
-
国际顶尖医疗资源落户西安雁塔区 约翰·霍普金斯西北中心启动建设
在西安市雁塔区招商引资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的背景下,国际顶尖医疗品牌约翰·霍普金斯中国西北国际医疗中心项目正式启动建设。这一项目总投资规模达数十亿元,将按照国际最高认证标准打造,预计于2021年建成投用,标志着西安医疗健康产业迈入国际化发展新阶段。 一、国际医疗巨头布局西北的战略选择 约翰·霍普金斯医疗集团作为全球医疗领域的标杆机构,拥有超过130年的运营历史,其旗舰医院长期位列全美医院综合排名首位。此次选择在西安雁塔区建立西北国际医疗中心,是基于西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地理优势、科教资源富集以及区域医疗需求快速增长的综合考量。项目建成后将涵盖疑难重症诊疗、医学研究转化、高端人才培养等核心功能。 二、项目建设助推区域医疗能级跃升 该项目位于雁塔区核心区域,占地面积约数百亩,规划建设门诊、住院、科研等一体化设施。值得注意的是,中心将全面引入国际化的医院管理体系和临床技术标准,包括但不限于肿瘤精准治疗、心血管疾病干预等前沿领域。相关分析指出,此类高标准医疗机构的落地,将显著提升西北地区应对复杂疾病的诊疗能力。 三、产学研协同发展的创新实践 区别于传统医疗项目,该中心特别强调临床与科研的深度融合。规划显示,未来将设立跨国联合实验室,与本地高校共建博士后工作站,形成“诊疗-研发-教学”三位一体的运作模式。这种创新机制有望突破医疗资源地域限制,为西北地区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医疗人才队伍。 四、大健康产业生态链的完善契机 西安近年来持续优化医疗健康产业布局,先后引入数十个重点医疗项目。约翰·霍普金斯项目的加入,将进一步补全从基础医疗到高端服务的产业链条。行业观察人士认为,此类项目产生的集聚效应,将带动医疗器械研发、生物制药等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助力西安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城市战略目标的实现。 随着国际医疗合作项目的持续推进,西安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医疗枢纽地位日益凸显。该项目的建设过程与运营模式,或将为中西部地区承接国际优质医疗资源提供重要参考样本。
2025-08-07
-
山西陕西加速煤炭产能优化 2024年拟淘汰落后产能7779万吨
在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与安全生产双重目标下,全国煤炭行业正通过招商引资引入新技术与资本,加速落后产能退出与产业升级。国家能源局与国家煤矿安监局联合部署2024年淘汰计划,拟关停改造煤矿1254座,涉及产能7779万吨,其中山西、陕西等重点产区将率先推进小煤矿整合与安全标准提升。 一、产能淘汰聚焦安全与效率双重目标 本次淘汰计划明确以9万吨/年以下煤矿为优先退出对象,对非法开采及安全不达标矿井实施强制关闭。山西大同、陕西榆林等传统产煤区已开展专项排查,2024年预计关闭退出煤矿1052座,释放产能6391万吨。同时,202座具备资源潜力的煤矿将通过技术改造升级,提升至30万吨/年以上产能标准,涉及产能1388万吨。 二、区域差异化政策助推产业集约化 针对不同地区资源禀赋,政策采取分类指导:内蒙古鄂尔多斯等富集区域鼓励30万吨/年以下煤矿参与兼并重组;河南平顶山等地质复杂区域则优先关停安全风险矿井。多地通过土地置换、税收优惠等招商引资措施,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煤矿智能化改造。 三、技术升级成产能优化核心路径 改造升级煤矿需同步配套智能化采掘、瓦斯零排放等关键技术。陕西神木部分改造项目已实现井下5G网络全覆盖,单矿生产效率提升20%以上。国家层面将建立产能置换指标交易平台,推动淘汰产能指标向优质项目流动。 四、民生保障与转型安置同步推进 针对关停煤矿涉及的职工安置,山西已设立专项转型基金,提供技能培训与再就业对接。陕西铜川等地探索"退煤还绿"生态补偿机制,将废弃矿区转型为光伏发电基地。2024年计划内淘汰产能完成后,预计可减少煤炭行业碳排放超千万吨。 此次产能优化将进一步提升产业集中度,为新能源发展腾出空间。后续监管部门将强化动态跟踪,确保淘汰产能不回流、安全生产标准不降低。
2025-08-07
-
陕西建工西咸新区建筑产业基地开工 打造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园区
西咸新区秦汉新城迎来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落地——陕西建工建筑产业基地正式启动建设。该项目规划占地2000亩,总投资规模达百亿元,将构建集研发、生产、物流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成为推动陕西省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 一、项目定位与规划亮点 作为陕西省首个瞄准国家级建筑产业示范园的目标项目,基地以装配式建筑为核心,布局六大功能板块:建筑设计、建材研发、智能生产、现代物流、数字营销和创智中心。其中PC构件工厂采用德国自动化生产线技术,可年产住宅及市政预制构件60万立方米,满足周边300公里半径内的建筑市场需求。 二、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项目一期重点建设的两大生产线中,住宅构件生产线采用BIM技术实现从设计到生产的数字化管控,钢结构生产线应用机器人焊接系统,精度误差控制在0.5毫米内。配套建设的混凝土搅拌中心引入废气回收装置,粉尘排放量较传统工艺降低80%。 三、区域经济带动效应 根据测算,项目全面投产后可直接创造就业岗位5000个,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企业超200家。西咸新区将依托该基地形成建筑产业集群,预计五年内拉动相关产业增值超800亿元。目前已有7家配套企业签署入驻协议,涉及新型建材、智能家居等领域。 四、装配式建筑发展目标 陕西省明确将该项目作为推广装配式建筑的重要载体。按照规划,西安市新建商品住宅中装配式建筑比例将在2025年提升至40%,保障性住房项目比例不低于60%。基地研发的轻质高强混凝土墙体构件已通过国家绿色建材认证,未来将应用于机场三期扩建等重点工程。 五、环保标准与可持续发展 园区建设严格执行绿色工业建筑三星级标准,光伏发电系统可满足30%的生产用电需求。废水循环处理系统实现零外排,预制构件运输采用新能源车辆,全生命周期碳减排量预计达15万吨/年。 该项目的实施标志着陕西省建筑业进入工业化、智能化新阶段。未来五年,西咸新区有望形成千亿级建筑科技产业生态圈,为西北地区城市更新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和产能保障。
2025-08-07
-
西安、杨凌示范区等地元旦消费市场活力凸显 商品零售与餐饮双增长
元旦假期期间,陕西省消费市场呈现稳中向好态势,商品零售与餐饮服务协同发力,为全年招商引资工作注入强劲动能。监测数据显示,全省重点商圈和商业综合体通过特色促销活动激发消费潜力,其中西安市以超40亿元销售额领跑,杨凌示范区、铜川等地增速均超13%,反映出区域消费活力的持续释放。 一、商品零售市场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节日期间,全省商品零售额达65.6亿元,同比增长11.3%。食品、服装、黄金珠宝等传统品类需求旺盛,节能环保家电和智能手机等升级类商品成为新增长点。西安市作为消费核心区域贡献超六成销售额,杨凌示范区、商洛等地通过特色农产品展销带动区域增速达14%,凸显城乡消费结构优化趋势。 二、餐饮服务行业迎来复苏小高峰 餐饮收入9.7亿元中,旅游休闲与宴请聚会占比超八成。渭南市以14.9%增速居首,商洛、延安等地通过挖掘地方饮食文化推动消费升级。部分餐饮企业推出预制菜礼盒、线上订餐服务,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消费模式普及。 三、新型文化消费成为假日经济亮点 影院、书店等场所客流量显著提升,沉浸式展览与主题读书活动吸引年轻群体参与。西安市部分商圈文化业态销售额同比提升两成,反映出精神文化消费需求持续扩容。 四、区域协同发展效应逐步显现 榆林、宝鸡等地通过发放消费券、延长营业时间等措施激活县域消费市场。安康市结合冬季旅游推出"美食+民宿"套餐,带动周边零售额增长12.8%,显示文旅商融合对消费的拉动作用。 五、市场监测保障消费环境优化 各级商务部门加强供需研判和价格监测,重点保障粮油肉蛋等民生商品供应。铜川、汉中等地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检查,节日期间市场投诉率同比下降17%,为消费者营造安心购物环境。 从消费数据来看,陕西省元旦市场呈现"传统消费夯实基础、新型消费拓展空间"的特点。下一步,各地将结合春节消费旺季特点,进一步优化消费场景供给,为全年经济开局奠定良好基础。
2025-08-07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