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蓝田县招商】蓝田县再获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称号
近日,从西安市商务局获悉,商务部公布了2021年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第一批),西安市蓝田县成功入选。这是蓝田县继2016年获得该示范项目2000万元资金支持后再次获此殊荣。近年来,蓝田县将电子商务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通过建机制、优政策、抓项目、育人才等举措,推动电商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为区域招商引资和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一)夯实政策机制筑牢发展根基。2016年,蓝田县首次入选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获得的资金支持为当地电商产业起步奠定了重要基础。此后,该县持续完善政策体系,成立电子商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出台涵盖主体培育、平台建设、物流配套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构建起“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电商发展推进机制。同时,注重电商人才培养,通过开展专题培训、搭建实训基地等方式,提升农村群众电商应用能力,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二)壮大产业规模优化发展结构。在政策推动下,蓝田县电商市场主体数量稳步增长,电商企业、网店、物流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等各类市场主体协同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电商生态体系。线上交易领域不断拓展,从传统农产品销售向手工艺品、乡村旅游等多品类延伸,交易规模持续扩大,电商产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配送网络逐步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建设加快,有效降低了农村物流成本,提升了商品流通效率。 (三)强化资金支持激发发展活力。为支持蓝田县电商产业进一步发展,陕西省商务厅、陕西省财政厅已下达2021年第一批项目资金计划1000万元。该资金重点用于完善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服务站点运营能力;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实现农村物流资源整合;推动农村商贸流通企业转型升级,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培育农村电商创业带头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待项目中期评估通过后,还将给予1000万元资金支持,为电商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稳定资金保障。
2025-07-14
-
【宝鸡招商】宝鸡市强化金融支持助力重点项目建设暨招商引资工作推进会召开
宝鸡市召开重点项目融资对接座谈会,聚焦强化金融支持与招商引资工作,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会议围绕全市重点项目建设需求,部署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创新服务体系等举措,旨在通过政银企协同发力破解融资难题,为产业升级、基础设施等领域项目提供资金保障。 一、会议背景与重点项目规划 宝鸡市围绕“十四五”发展规划,系统布局市级重点项目602个,涵盖传统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及社会事业等领域,总投资规模超4000亿元。为破解项目融资瓶颈,宝鸡市梳理127个有融资需求的项目,总融资需求约126亿元,亟需通过精准对接提升资金匹配效率。 二、金融支持政策与工作部署 会议强调,金融机构需聚焦三大方向发力:一是优先保障重大产业项目信贷资源,重点支持产业链强链补链项目;二是创新“投贷联动”“专项债+信贷”等融资模式,拓宽项目资金来源;三是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通过“一项目一方案”优化审批流程。宝鸡市将设立融资服务专班,定期跟踪项目进展与资金落实情况。 三、政银企协同机制建设 宝鸡市要求各县区、部门与金融机构形成联动:发改部门需动态更新项目清单,财政部门统筹政策性资金配套,金融机构提前介入项目规划阶段。同时,建立重点项目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降低银企信息不对称风险,确保资金精准直达优质项目。 四、招商引资与高质量发展衔接 会议明确将金融支持与招商引资深度融合,对引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实行“白名单”管理,给予利率优惠和绿色通道服务。宝鸡市计划年内举办多场专题融资路演,吸引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构建多元化投融资格局,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五、监督考核与长效保障 宝鸡市将重点项目融资成效纳入年度考核体系,定期通报信贷投放进度。对落实不力的机构采取约谈督导,对创新服务突出的单位给予政策倾斜,确保金融活水持续赋能项目建设,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坚实支撑。
2025-07-14
-
【陕西招商】吴维强调研陕汽宝鸡板块项目进展 强调以问题导向推动招商引资与项目建设提速
在宝鸡市蔡家坡经开区,陕汽全系列商用车基地和汉德车桥新能源车桥基地项目作为区域产业升级的核心工程,正加速推进。此次调研聚焦项目进展与招商引资成效,强调通过强化责任落实、优化服务保障,推动重点项目早建成、早达效,为宝鸡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实地督导重点项目建设进度 调研团队深入陕汽全系列商用车基地和汉德车桥新能源车桥基地施工现场,详细了解施工规划、阶段性成果及后续节点安排。两项目作为陕西省“十四五”装备制造业重点布局,对完善宝鸡市汽车产业链具有战略意义。其中,新能源车桥基地将填补西北地区高端车桥技术空白,全系列商用车基地则进一步巩固陕汽在重型卡车领域的优势地位。 二、明确责任机制与协调要求 针对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土地审批、配套基建等共性问题,调研提出三项要求:一是建立跨部门联席调度机制,由经开区经济发展与规划管理局牵头,每周汇总问题清单;二是落实“一事一议”专项协调,确保水电气网等基础设施同步到位;三是严格对照省级重点项目考核标准,将工期细化至周、责任压实到人。 三、强化服务保障与政策支撑 调研强调,宝鸡市各级部门需立足全市发展大局,为项目提供全周期服务。一方面加快兑现招商引资承诺的税收优惠、人才引进政策,另一方面统筹环保、安监等环节的并联审批,探索“拿地即开工”模式。同时要求经开区管委会设立专班,跟踪解决企业用工培训、物流通道等衍生需求。 四、锚定目标推动产业集聚 以此次调研为契机,宝鸡市将进一步强化“链长制”招商,围绕陕汽等龙头企业补链强链。重点引进新能源三电系统、智能网联等配套企业,力争三年内形成千亿级汽车产业集群。目前,已有7家上下游企业与经开区达成投资意向,后续将纳入重点项目库动态管理。 此次调研凸显宝鸡市以重点项目为抓手、以招商引资为引擎的发展路径,通过优化营商环境与精准服务,加速推进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化、绿色化转型,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2025-07-14
-
【西安招商】西安重装伟肯电气完成混改 引资创新驱动矿山智能化升级
西安重装伟肯电气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战略转型,成为陕西省国企混改的典型案例。此次改革通过招商引资引入上海伟肯实业与苏州汇川技术两家优质企业,推动企业股权多元化与市场化机制创新,为矿山电气装备领域注入新动能。未来公司将聚焦变频自动控制与智能化矿用仪器仪表两大核心业务,加速智慧矿山解决方案的研发与应用。 一、混改背景与政策驱动 陕西省2019年推出59个国企混改项目清单,西安重装矿山电器设备有限公司(后更名西安重装伟肯电气)被纳入首批试点。作为陕煤集团西安重工装备制造集团的全资子公司,该公司拥有56年矿山电器研发经验,但面临市场竞争加剧与转型升级压力。混改旨在通过引入社会资本优化治理结构,提升企业创新活力。 二、混改路径与合作伙伴选择 改革启动后,西安重装矿山电器设备有限公司严格遵循西部产权交易所挂牌交易程序,经过公开遴选,最终确定上海伟肯实业与苏州汇川技术作为战略投资者。两家企业在工业自动化与电力电子领域具备技术优势,与原有业务形成产业链互补。三方合作协议明确保留"西安重装"品牌标识,同时通过增资扩股实现股权结构重构。 三、混改成效与战略定位调整 完成改制后,新成立的西安重装伟肯电气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增加,法人治理结构全面优化。企业从单一国有控股转变为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共同参与的混合所有制模式,决策效率与市场响应能力显著提升。技术层面整合了上海伟肯的变频器研发能力与汇川技术的自动化控制经验,为煤矿智能化建设提供更高效的安全监测与控制系统。 四、未来规划与行业影响 根据公开披露的发展纲要,公司计划投入核心资源突破矿用防爆变频器、智能传感器等关键技术,目标建成西北地区领先的矿山电气装备基地。此次混改不仅为陕西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示范,也为全国煤炭行业智能化改造探索了"国有技术底蕴+民营机制活力"的新型合作范式。陕西省国资委表示,此类改革经验将逐步推广至其他省属国有企业。
2025-07-14
-
【宝鸡招商】宝鸡国际工业品采购展助推石油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四届中国(宝鸡)国际工业品采购展览会(石油装备跨国采购会)在宝鸡市成功举办,聚焦石油装备制造领域的国际合作与招商引资。本次活动通过专题论坛、产业对接等形式,展示了陕西石油装备产业的创新成果,为全球油气装备产业链协同发展搭建了重要平台。 一、展会聚焦石油装备产业升级 本届展会以“创新驱动·合作共赢”为主题,集中展示钻采设备、炼化技术、数字化油田解决方案等前沿领域成果。主论坛发布《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报告》,指出宝鸡市已形成涵盖研发、制造、服务的完整产业链,其石油钢管、泥浆泵等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超30%。中国·宝鸡石油装备制造基地的揭牌,标志着该市正式纳入国家级产业基地布局。 二、双循环格局下的开放合作 展会设置“一带一路”专题展区,吸引来自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18个国家的采购商参与。配套举办的国际油气装备合作产能大会上,宝鸡市企业与海外客商达成钻机出口、技术合作等意向订单超15亿元。同期发布的《石油装备跨国采购指南》为中外企业提供标准化对接服务,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深度联动。 三、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果显著 第六届全国石油石化装备产业基地建设与发展论坛发布7项行业团体标准,其中3项由宝鸡市龙头企业主导制定。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展示的12000米超深井钻机、数字化压裂系统等创新产品,体现产学研联合攻关成果。地方政府表示将强化政策支持,未来三年投入专项经费用于高端材料、智能传感等关键技术突破。 四、打造全链条产业生态体系 展会期间签约的12个重点项目涉及智能工厂改造、检验检测中心建设等领域,总投资额达38亿元。宝鸡市宣布启动石油装备产业“五个一”工程,包括建设一个国家级创新中心、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等。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完善物流配套等措施,力争2025年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辐射带动关中先进制造业走廊发展。
2025-07-14
-
【西安招商】西安航空基地实施“银鹰工程”助力航空制造业集群升级
西安航空基地通过招商引资和政策扶持,加速培育航空先进制造业集群。航空基地2020年度“银鹰企业”授牌暨航空创新基金投资签约仪式成功举行,西安兴航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入选,将获得税收、人才等专项支持,推动航空产业链转型升级。这一举措体现了西安市打造国家级航空产业高地的战略布局。 一、航空基地“银鹰工程”政策体系全面落地 西安市2020年正式出台《西安航空基地先进制造业企业上市培育工程“银鹰工程”实施管理办法(试行)》,重点扶持航空高端制造领域具备上市潜力的企业。政策采用“一企一策”模式,覆盖股份制改造至上市全流程,涵盖税收优惠、人才引进、行政审批等12个专项服务领域。经严格评审,西安兴航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凭借技术领先性和市场成长性获得认定。 二、航空产业集群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 西安市以航空基地为核心载体,已形成涵盖研发设计、整机制造、零部件配套的全产业链体系。航空基地累计引进航空制造相关企业超过60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87家。此次入选的陕西昱琛航空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在机载设备领域拥有23项专利,西安市康铖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航空精密部件产品已应用于多个国家重点机型。 三、创新金融工具赋能产业升级 航空基地同步启动航空创新基金投资签约,通过政府引导基金撬动社会资本。该基金重点投向航空新材料、智能装备等战略性领域,目前已储备17个关键技术产业化项目。配套建立的“银企对接”机制,帮助“银鹰企业”获得银行授信超5亿元,有效解决航空制造业重资产投入的融资难题。 四、航空产业生态持续优化提升 西安市统筹空天资源打造“双链融合”发展模式,航空基地建成4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和9个专业化产业园。通过实施“银鹰工程”,预计三年内推动5家以上企业进入上市辅导期。这种梯度培育体系与陕西省“链长制”形成联动,强化了航空产业集群在国产大飞机配套、无人机等领域的竞争优势。
2025-07-14
-
【陕西招商】渭南高新区以招商引资推动智能制造转型 龙头企业打造数字化车间标杆
渭南市高新区通过招商引资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与装备制造深度融合,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作为高新区高端装备制造代表企业,陕西奥尔德机械有限公司通过建设数字化车间、拓展国际合作伙伴,逐步向智能制造型企业转型,其工程机械关键零部件产品已远销欧美日韩市场,成为区域产业升级的典型案例。 一、政策引领与产业基础奠定转型方向 渭南市高新区将智能制造作为产业升级核心路径,出台专项政策支持企业数字化改造。区域内集聚了工程机械、新材料等领域企业,形成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陕西奥尔德机械有限公司依托高新区完善的产业链配套,启动数字化车间建设项目,申报陕西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获得技术研发补贴与土地政策支持。 二、国际合作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 企业先后与卡特彼勒、柳工集团、韩国现代等国际工程机械巨头建立技术合作,引进自动化生产线与智能检测系统。通过收购湖北三胜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整合上下游资源,其自主研发的驱动轮、支重轮等产品精度达到行业领先水平。数字化车间采用MES系统实现生产全流程数据管控,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提升至85%以上。 三、数字化车间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 项目投入智能加工中心、机器人焊接单元等设备,实现从原材料入库到成品出库的全程可追溯。通过物联网技术采集设备运行数据,故障响应时间缩短60%,生产效率提高30%。企业同步搭建云端协同平台,与国内外客户实现订单、设计数据的实时交互,出口额累计突破5000万元。 四、目标规划与区域示范效应 企业计划未来三年将产品类型扩展至矿山机械领域,五年内实现销售收入翻倍。渭南市高新区以该项目为样板,推动更多企业接入工业互联网平台,计划培育10家以上省级智能工厂。陕西奥尔德机械有限公司的转型实践,为西北地区传统制造企业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路径。
2025-07-14
-
【陕西招商】陕北至湖北特高压输电工程配套煤电项目获批助力能源转型与区域发展
陕北至湖北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配套煤电项目获得国家能源局批复,标志着这一重大能源基础设施项目进入全面建设阶段。该工程通过招商引资引入307亿元投资,将建设5个总装机796万千瓦的先进煤电项目,年转化煤炭1700万吨,并带动400亿元新能源配套建设。项目建成后将显著提升陕西煤炭资源转化效率,增强电力外送能力,为陕北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同时助力湖北及华中地区能源供应保障。 一、项目背景与战略意义 陕北地区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煤炭资源丰富但转化利用率有待提升。国家能源局批复的配套煤电项目,是落实"西电东送"战略的关键举措。工程通过特高压输电技术将陕北煤炭资源转化为清洁电力输送至湖北及华中地区,既优化了能源资源配置,又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项目采用煤电一体化运营模式,可有效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符合国家关于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要求。 二、技术创新与环保标准 获批的5个煤电项目均采用国际领先的超超临界发电技术,配套空冷系统和超低排放装置。其中,超超临界机组供电煤耗低于270克/千瓦时,污染物排放达到天然气机组水平。项目同步建设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设施预留接口,为未来实现近零排放奠定基础。这种"高效清洁"的煤电开发模式,为传统能源基地转型升级提供了示范样本。 三、经济效益与社会影响 项目实施将直接创造超过1.2万个就业岗位,带动相关装备制造、工程施工等产业链发展。工程投运后,年外送电量440亿千瓦时可满足湖北约6%的用电需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项目配套建设的600万千瓦风电、光伏项目,将形成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供应体系。这种"煤电+新能源"的组合开发模式,既保障了电网稳定运行,又提高了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 四、脱贫攻坚与区域协同 作为陕北革命老区重点建设项目,工程通过资源开发收益共享机制,预计可使当地财政收入年增15%以上。项目配套建设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将显著改善革命老区发展条件。从区域协同角度看,工程构建了陕西与湖北的能源经济共同体,实现了资源富集区与消费区的优势互补,为探索跨省区能源合作提供了实践案例。 五、建设进度与保障措施 目前陕北至湖北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主体已全面开工,配套电源项目正加快前期工作。陕西省发展改革委成立专项工作组,建立项目审批绿色通道,确保配套电源与输电线路同步投运。相关部门严格执行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对项目选址、取水、排污等环节实施全过程监管。项目投资方已与沿线20个村镇签订就业帮扶协议,确保工程建设与民生改善协同推进。 该工程的实施将显著提升我国能源跨区优化配置能力,其创新采用的"输电通道+配套电源+新能源"一体化开发模式,为同类项目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随着项目建成投产,陕北能源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将进一步增强,对促进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025-07-14
-
【榆林招商】榆林煤博会引资近900亿元 绿色智能项目引领转型新格局
第十五届榆林国际煤博会实现招商引资重大突破,签约总额达893.8亿元,创历届新高。本届展会聚焦"绿色·智能·融合·共享"主题,吸引416家国内外企业参展,签约项目98个,其中非能化类项目占比超六成,智能制造、氢能开发等高新技术领域成为投资热点,标志着榆林市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展会规模与主题亮点 本届煤博会设置智慧数字展、智能制造展等6大专业展区,参展企业包括美国肯纳金属、哈电集团等国际知名企业。展区设计突出"绿色环保""循环经济"理念,集中展示煤炭清洁利用技术、智能开采装备等前沿成果。其中,氢能储存技术、5G通信基础设施等展项引发行业关注,反映出能源产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趋势。 二、项目签约结构特征 签约项目中非能化类项目达62个,引资221亿元,涵盖机器人制造、机械加工等领域。精细化工项目引资211.96亿元,占总引资额42%,体现产业链延伸趋势。值得关注的是,瀚海氢能科技园、煤气制氢等项目的落地,标志着榆林市在新能源领域形成"制储运加"全产业链布局,与煤炭深加工产业形成互补发展格局。 三、转型升级路径分析 煤博会签约项目呈现三大转型特征:一是传统能源项目占比下降至58%,较往届降低12个百分点;二是智能制造项目单体投资规模同比增长35%;三是新签约项目全部符合国家能耗标准。这种结构性变化,印证了榆林市"由黑向绿"的产业转型策略取得实效,与陕西省"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中"打造高端能源化工基地"的目标相契合。 四、区域经济带动效应 榆林市通过煤博会平台,成功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煤炭清洁利用技术签约项目预计可带动上下游产业链新增产值超300亿元,氢能项目群建成后将形成西北地区最大的氢能应用示范基地。这些项目落地后,预计可为榆林市增加就业岗位1.2万个,推动地区GDP增长1.5个百分点,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重提升。
2025-07-14
-
【陕西招商】陕西与东盟深化经贸合作 共谋互利共赢新机遇
中国(陕西)—东盟投资合作洽谈会在西安成功举办,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推动双方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的经贸合作。此次洽谈会聚焦招商引资,为陕西与东盟国家企业搭建了高效对接平台,进一步深化了区域经济合作,助力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与会各方围绕产业互补、投资机遇等展开深入交流,达成多项合作共识。 一、洽谈会背景与重要意义 本次洽谈会由陕西省商务厅与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联合主办,是陕西深化与东盟国家经贸往来的重要举措。作为古丝绸之路起点和欧亚大陆桥枢纽,陕西近年来与东盟国家贸易额持续增长,特别是在疫情背景下仍实现逆势上扬,凸显出双方合作的韧性与潜力。会议旨在落实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框架下的务实合作。 二、主要参会方与活动形式 会议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吸引了东盟10国经济部门负责人、驻华使节及139家商协会和企业代表参与。菲律宾、老挝等国经贸部门高级官员通过视频连线介绍本国投资政策,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代表分析区域合作新趋势。陕西省内重点企业现场推介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领域项目,与东盟企业开展精准对接。 三、合作成果与重点领域 1.贸易投资持续扩大:陕西对东盟出口机电产品、农产品等优势商品,进口热带农产品及矿产资源,形成良性互补。 2.产业合作深化:双方在能源化工、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等领域达成多项合作意向,部分企业签署了初步协议。 3.通道建设提速:依托中欧班列"长安号",陕西与东盟物流效率显著提升,为货物贸易提供稳定保障。 四、未来合作方向与机制建设 会议提出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包括:定期举办行业专场对接会、共建经贸合作园区、加强中小企业服务等。陕西省将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优势,为东盟企业来陕投资提供政策支持,同时鼓励本省企业赴东盟开拓市场,形成双向互动格局。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表示将协助完善合作信息共享平台。 五、区域合作前景展望 随着RCEP实施红利持续释放,陕西与东盟合作迎来新机遇。双方将共同挖掘绿色能源、科技创新、文化旅游等新兴领域潜力,推动合作从传统贸易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此次洽谈会为后疫情时代区域经济复苏注入新动能,展现了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
2025-07-14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